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胎记种类 >

咖啡斑

发布时间:2022-10-14
咖啡斑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的褐色斑片,多发于面部和躯干,呈散在分布。斑片大小不一,形状不同,但界限清楚、表面光滑,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增多。
 
咖啡斑多见于正常人,也可为多种遗传性疾病的表现之一,如神经纤维瘤病、奥尔布赖特综合征(McCune-Albright综合征)等。
 
流行病学
 
咖啡斑的人群发病率为10%~20%。
 
咖啡斑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,并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、增多,通常不会自行消失。
 
病因
 
大多数咖啡斑是单纯的色素异常改变,但是咖啡斑也可能是一些严重遗传性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。
 
基本病因
 
咖啡斑属于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一种,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多数见于正常人,其发生与日晒很可能并无关系,一般出生时或者婴儿期就可以出现。
 
咖啡斑也可为多种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,如神经纤维瘤病、McCune-Albright综合征、Legius综合征、豹斑综合征(LEOPARD综合征)、斑驳病、范可尼贫血、Russell-Silver侏儒症、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。
 
症状
 
咖啡斑是一种界限清楚的皮肤褐色斑片。
 
典型症状
 
咖啡斑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褐色斑片,斑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、增多,一般不会自行消失。
 
除掌、跖外,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受累,但多发于面部和躯干,呈散在分布。
 
咖啡斑大小不一,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。
 
咖啡斑形状不固定,可为圆形、卵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,但界限清楚、表面光滑。
 
咖啡斑颜色不同,可呈淡褐色、棕褐色或暗褐色,但每一片的颜色相同且十分均匀。
 
伴随症状
 
作为多种遗传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出现时,咖啡斑在不同疾病中可有不同特点,多数还伴随有其他异常表现。
 
神经纤维瘤病|型患者,其咖啡斑数量通常在6个以上,且面积较大,青春期前直径大于5mm,青春期后直径大于15mm,且伴有多发腋窝、腹股沟雀斑、皮肤或皮下肿瘤、周围神经或神经根肿瘤等表现。
 
McCune-Albright综合征患者除咖啡斑外,还会有内分泌功能紊乱、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表现。
 
Russell-Silver侏儒症患者除咖啡斑外,主要症状为身材不对称,还可有发育迟缓、脸部异常、骨骼异常、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等表现。
 
就医
 
当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身上出现界限清楚的褐色斑片时,应及时就医,完善相关检查,明确诊断。
 
病理检查
 
组织病理
 
表皮内黑素总量及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。
 
鉴别诊断
 
本病会和雀斑、太田痣等疾病有相似之处,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并鉴别。
 
雀斑
 
雀斑的典型皮损为浅褐色至褐色斑点,约针尖至米粒大小,散在分布且互不融合,好发于面部,尤以鼻部及面颊为著,常在儿童期发病,女性多见,春夏季加重,秋冬季减轻。
 
太田痣
 
太田痣常出生时即发病,常发于一侧面部,表现为蓝灰色、灰褐色斑点或斑片,边界不清,呈网状或弥漫性,同侧眼睛巩膜常有色素斑。
 
 
预后
 
咖啡斑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,且有可能复发。
 
自愈性
 
咖啡斑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增多,一般不会自行消失。
 
危害性
 
咖啡斑本身一般只会影响容貌,但部分由神经纤维瘤病、McCune-Albright综合征、Legius综合征、豹斑综合征(LEOPARD综合征)、斑驳病、范可尼贫血、Russell-Silver侏儒症,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等多种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咖啡斑,则会因病因不同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。
 
并发症
 
咖啡斑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出现时,一般是没有并发症的。
 
咖啡斑作为系统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出现时,可能会出现相应系统性疾病的并发症,主要包括:
 
神经纤维瘤病|型因肿瘤侵蚀压迫等可能出现骨折或脱位、足下垂、癫痫发作、视力丧失等并发症。
 
McCune-Albright综合征可能出现骨折、甲亢、视力障碍、黄痘、肝炎、心律失常等并发症。
 
Russell-Silver侏儒症可能出现低血糖、脊柱侧弯、法洛四联症、髋关节脱位、进食困难等并发症。
 
家庭护理
 
注意保持皮肤卫生,避免搔抓和摩擦治疗处的皮肤。
治疗处皮肤应注意保湿。
 
日常生活管理
 
进行物理治疗后:
 
应注意防晒,减少紫外线暴露外出可涂防晒霜,或使用遮阳帽、遮阳伞、防晒衣等。
正常饮食,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戒烟、限酒。
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注意休息、不熬夜等。
 
日常病情监测
 
一般无需特殊的日常病情监测,但如果在皮肤上出现6个以上面积较大的咖啡斑,青春期前直径大于5mm,青春期后直径大于15mm,一般需要考虑神经纤维瘤病的可能,应到医院行进一步检查确诊。
 
特殊注意事项
 
如果出现多发性咖啡斑,或同时伴随有其他全身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疾病。
 
预防
 
该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段。
  1. 上一篇:鲜红斑痣
  2. 下一篇:太田痣